女性泌尿科– Urology for women –

日常生活中的泌尿科诊疗

女性由于身体结构、怀孕、分娩及激素变化的影响,更容易患上泌尿系统疾病。排尿痛、频尿、尿失禁等症状常常让女性难以向他人求助,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或慢性化,甚至影响肾功能。为了确保女性患者可以放心就诊,我们诊所始终秉承细致的诊疗服务。如果您有任何疑虑,请随时向我们咨询。

如果您有以下症状,欢迎随时咨询我院。

排尿及膀胱方面的困扰

  • 上厕所次数频繁,外出时感到不安
  • 常常突然感到尿急,无法忍耐
  • 咳嗽、打喷嚏或笑时会出现尿失禁
  • 夜间多次起床上厕所
  • 排尿时有痛感、不适或残尿感
  • 听到水流声或受到寒冷刺激时突然产生尿意
  • 健康检查中被指出有蛋白尿或血尿
  • 尿液中有血,或卫生纸上有血迹

外阴部及阴道的异物感或疼痛

  • 性交时感到阴道干涩并伴有疼痛
  • 阴道灼热感或不适感
  • 外阴部有异物感

下腹部的症状

  • 下腹部有钝痛或不适感
  • 膀胱炎反复发作
  • 对药物的效果感到不明显

排尿问题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但也可能隐藏着泌尿系统疾病。早期发现并治疗大多数泌尿系统疾病能够改善症状并预防疾病的进展。
如果您已经服用了治疗排尿问题的药物,但效果不明显,请及时咨询。
尤其是出现以下症状时:

  • 日间排尿超过8次
  • 夜间排尿超过2次

这些频率作为一个参考标准。
不过,由于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如果您感觉“最近上厕所次数增加了”,请尽早考虑就诊。

膀胱炎是由尿道进入的细菌在膀胱内繁殖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短,且靠近肛门和阴道,因此容易患膀胱炎。据说女性一生中有两人中就有一人经历过膀胱炎,这是非常常见的疾病。

急性膀胱炎

最常见的类型,由细菌感染引起,症状突然出现。

慢性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反复发作或未完全治愈,持续较长时间。

间质性膀胱炎

原因不明,非细菌感染类型。

出血性膀胱炎

由病毒感染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出血类型。

  • 频尿(频繁想上厕所)
  • 排尿时的痛感(灼热、刺痛)
  • 残尿感(感觉尿没有排干净)
  • 尿液发白
  • 血尿(尿液中带血,呈红色)
  • 下腹部钝痛

症状加重时,可能出现发热和背痛,这可能是肾盂肾炎等并发症的征兆。应尽早就医。

膀胱炎的发生与以下原因或诱因有关:

  • 菌入侵(尤其是大肠杆菌)
  • 尿习惯
  • 致免疫力下降
  • 性行菌入侵
  • 期使用生巾或不生的情况
  • 过度使用智能马桶(可能将细菌压入尿道)

问诊

询问症状的过程和排尿情况。

尿液检查

检查尿中的白血球和细菌,以确认是否为膀胱炎。

尿液培养检查

根据需要,检查哪些抗生素对细菌有效。

超声检查

在复发或发热时,检查是否有肾盂肾炎。

  • 药物治疗:服用抗生素约一周。由于部分细菌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可能根据培养结果调整药物。
  • 日常生活注意
     - 保持充足的水分
     - 不憋尿
     - 保持清洁(避免过度清洗)
     - 保持身体温暖

即使症状缓解,也不要自行停止治疗,应遵循医生指示完成治疗。中途停止治疗可能导致复发、慢性化或产生抗药性细菌。

膀胱炎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复发。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减轻膀胱负担,可以降低复发风险。

保持免疫力

疲劳、睡眠不足和压力会降低免疫力,增加发病风险。注意保持身体健康。

多喝水

尿量过少容易使细菌在膀胱内繁殖。应经常饮水,保持排尿频率。

不要憋尿

排尿有助于将膀胱内的细菌冲走。感到尿急时立即去厕所。

注意厕所卫生

排便后要从前往后擦拭,并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智能马桶。使用时避免水流冲到尿道。

性行为后及月经期间的护理

性行为后应尽快排尿,排出膀胱内的细菌。月经期间要定期更换卫生巾,保持清洁。

避免下半身受凉

寒冷会降低免疫力。洗澡时保持体温,外出时注意保暖。

基础疾病管理

糖尿病和尿路结石易导致膀胱炎复发。如有必要,进行泌尿科检查。

过度活跃膀胱是一种突然出现强烈尿意,难以忍耐的“尿意切迫感”,无法忍住的“切迫性尿失禁”,以及排尿频繁(频尿)等症状的疾病。尤其在50岁以上的群体中较为常见,并且对生活质量(QOL)产生很大影响。

  • 尿意切迫感:突然感觉尿意强烈,无法忍耐
  • 切迫性尿失禁:突然尿意来临时,无法赶到厕所导致漏尿
  • 尿:一天内上厕所超过8次
  • 夜间频尿:夜间频繁起床上厕所
  • 此外,仅是水流声或接触到水时也可能感到尿意。

这些症状会干扰日常生活,并可能导致焦虑和压力。

过度活跃膀胱可分为两种类型:

  • 源性度活膀胱:当连接大脑、脊髓和膀胱、尿道的神经受到损害时发生。
  • 非神源性度活膀胱:没有神经问题的类型。
  • 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变得更加敏感,或有一些原因不明确的特发性案例。此外,以下疾病和情况也可能是原因:
  • 骨盆底肌松弛或问题(女性较常见):骨盆底肌是支持膀胱、子宫和尿道的肌肉,分娩和年龄增长可能导致肌肉弱化。
  • 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脊柱管狭窄等脑部或脊髓的障碍影响膀胱神经控制,可能引发症状。
  • 膀胱炎、结石、癌症等其他疾病:症状相似,因此需要准确诊断。

诊断主要基于症状:

  • 度活膀胱症状评估症状的频率和程度。
  • 尿液检查排除感染和其他疾病。
  • 超声检查检查膀胱和肾脏的状态,确认是否有残余尿。
  • 排尿日记录排尿次数和尿量。
  • 根据需要进行膀胱内压力测量等专业检查。

药物治疗

  • 使用抗胆碱药或β3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抑制膀胱的过度收缩。
  • 在处方前会详细说明副作用,并根据患者的体调和生活方式进行个性化调整。

生活习惯改善

  • 控制水分摄入量,避免过多摄取咖啡因和酒精。
  • 外出时预先确认厕所的位置,养成提前上厕所的习惯。

膀胱训练

  • 即使感到尿意,也不要立即去厕所,通过逐步延迟排尿训练来增加膀胱的容量。
  • 对于有膀胱炎风险的患者,需与医生讨论后进行。

骨盆底肌锻炼

  • 通过锻炼骨盆底肌来改善尿失禁和频尿。
  • 特别对有分娩经验的女性有效。持续锻炼很重要。

过度活跃膀胱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得到改善和控制。我们会根据每位患者的症状和生活方式提供个性化治疗。不要因为“年龄问题”而放弃,随时向我们咨询。

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细菌感染到肾脏内的“肾实质”或“肾盂肾杯”部位并引发炎症。大多数情况下,膀胱炎或尿道炎等下尿路感染症恶化,细菌通过尿道逆流并到达肾脏,从而引发该病。特别是女性,由于尿道较短,更容易因膀胱炎等尿路感染症引发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的症状通常在膀胱炎症状的基础上,伴随强烈的全身症状,具有以下特点:

  • 排尿痛(排尿时疼痛)
  • 频尿、残尿感
  • 血尿或浑浊的尿液
  • 38度以上的高热和寒战
  • 背部或腰部疼痛(特别是一侧)
  • 恶心、呕吐
  • 脱水症状

如果没有感冒(感冒)症状,突然出现高热,应该引起注意。

肾盂肾炎通常由膀胱炎等尿路感染症恶化引起,细菌通过尿道逆流进入肾脏。

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决定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 尿液检查(检查尿液中的白血球和细菌)
  • 血液检查(炎症反应和肾功能评估)
  • 超声检查(检查肾脏肿胀、尿液淤积和是否存在水肾症)

治疗的核心是抗菌药物(抗生素)的口服或静脉注射。治疗方针根据炎症程度和全身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可以在的情况:相对轻症,且全身状况稳定,没有脱水或严重疼痛
  • 需要住院治疗的情况:持续高热或呕吐、肾脏出现尿液积聚的“水肾症”,或出现肾功能下降,需点滴治疗和适当的管理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膀胱在“储存尿液”和“排尿”这两个功能上出现问题的状态。
通常,膀胱会等到适量的尿液积聚,然后从大脑收到“可以排尿”的指令,顺畅地排尿。这个过程是通过连接膀胱和大脑的神经网络来调控的。然而,当脑梗塞、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糖尿病等导致这一神经网络无法正常工作时,便会出现无法储存尿液、无法感知尿意,或者尽管有尿意却无法排尿的症状。

根据神经损伤的部位,症状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

  • 没有尿意或感觉尿意较弱
  • 难以储存尿液,容易漏尿(尿失禁)
  • 有尿意但无法排尿(排尿困难)
  • 排尿后感觉不完全(残尿感)
  • 频尿或夜间频尿
  • 由于排尿困难,膀胱内常存有尿液,可能增加膀胱炎和肾功能下降的风险
  • 脑部或脊髓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 脊髓损伤、脊柱管狭窄、脊柱裂
  • 糖尿病导致的外周神经损害
  • 通过尿液检查和超声检查确认是否有残尿
  • 根据需要进行膀胱内压测量等专业检查
  • 还会检查是否存在引起症状的基础疾病(如脑部或脊髓MRI)
  • 物治:使用抑制膀胱收缩的药物或促进排尿的药物
  • 尿管引流:如果不能自主排尿,可以定时使用导尿管进行排尿
  • 尿指:根据需要指导患者在家自行操作
  • 生活指导:水分摄入的时机和有计划地使用厕所等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法会根据是否存在基础疾病而有所不同。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感染或肾功能障碍等严重问题。请不要因“年龄问题”或“害羞”而忍耐,如果您有排尿方面的不适或困扰,请尽早咨询。